跳至主要內容

民族学

 民族学(英语:Ethnology,源自希腊语ἔθνος,意指“族群”)是人类学的分支。本学科比较与分析人类的族群、种族与(或)国家群体之间的起源、分布、技术、宗教、语言与社会结构[1]

科学上的学科[编辑]

相较于民族志——透过直接接触单一群体的文化,对其进行研究,民族学采用民族志研究者曾撰述的内容,并比较与对比不同的文化。民族学此名称由亚当·寇拉(Adam Franz Kollár)所创,1783年他于维也纳出版《匈牙利帝国历史与宪法的舒适设施》("Amenities of the History and Constitutional Law of the Kingdom of Hungary.", Historiae ivrisqve pvblici Regni Vngariae amoenitates)一书中,使用与界定这个术语[2] 。寇拉对于语言学文化多样性的兴趣是由几个源头触发的,包括他的家乡多语言的匈牙利王国,他在该帝国的斯洛伐克人地区的渊源,而且借由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更遥远的巴尔干半岛逐渐撤退之后所萌生的一些转变[3]

发展[编辑]

民族学的目标,包括人类历史的重建、文化不变成分的陈述(例如所谓的乱伦禁忌与文化变迁),以及关于“人类本质”的归纳论述(自从19世纪以来,这受到许多哲学家的批评,例如黑格尔马克斯结构主义等)。世界民族学某些部分,是沿着一些独立的调查与教育学说的路径而发展的,随着文化人类学逐渐成为优势学科(特别是在美国),以及社会人类学在英国的发展。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这三个术语之间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自从18世纪晚期,民族学已被认定为一门学术领域,特别是在欧洲,而且有时被认定为任何对于人类群体的比较研究。

15世纪,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对于异族的新兴趣方面,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他者往往被当成野蛮人,他们有的被视为残忍的野蛮人,有的被视为“高贵的野蛮人”。因此,文明以一种二元论方式对立于野蛮,这种古典对立构成了更普遍由人们所共有的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民族学的进展,例如李维史陀的结构人类学,引发对于某些直线发展概念的批评,或批评“有历史的社会”与“没有历史的社会”间的虚假对立,这种对立过度依赖于一套将历史视为由累积性的成长所构成的,这是一种有局限的历史观。

李维史陀经常将蒙田探讨食人风俗的文章,视为一篇民族学早期例子。李维史陀透过一套结构主义方法,目标在于探索人类社会中普遍的不变成分,他相信其中最主要的是乱伦禁忌。然而,这种文化普遍性的主张,已由十九与二十世纪的许多社会思想家所批评,包括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尼采米歇尔·傅柯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吉尔·德勒兹等人。

参考[编辑]

引用文献[编辑]

  1. ^ Newman, Garfield, et al (2001). Echoes from the past: world history to the 16th century. Toronto: McGraw-Hill Ryerson Ltd. ISBN 0-07-088739-X.
  2. ^ Zmago Šmitek and Božidar Jezernik, "The anthropological tradition in Slovenia." In: Han F. Vermeulen and Arturo Alvarez Roldán, eds. Fieldwork and Footnote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Anthropology. 1995.
  3. ^ Gheorghiţă Geană, "Discovering the whole of humankind: the genesis of anthropology through the Hegelian looking-glass." In: Han F. Vermeulen and Arturo Alvarez Roldán, eds. Fieldwork and Footnote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Anthropology. 1995.

参考书目[编辑]


参阅[编辑]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社会机器的分层算法:阶层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固化的? 大教授、大专家、大律师、名医、明星等等,可能是普通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极致! 再往上,就得靠“上头有人”和逆天奇遇了。

  加密禅师 @crypto_chanshi 社会机器的分层算法:阶层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固化的? 大教授、大专家、大律师、名医、明星等等,可能是普通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极致! 再往上,就得靠“上头有人”和逆天奇遇了。 这并非是空口白话,而是由“社会分层”决定的。 先把总结放在前面: 1、社会好比一台复杂机器 ,消费循环,债务周期,阶层流动......就像一个个零件,互相咬合,层层嵌套,我们身处其中,又是这些的零件的零件,只有了解其构造,方知它要带我们去向何处; 2、 虽然人们习惯用财富规模和社会地位来定位阶层身份,但真正的分层逻辑是— 权力大小,资产高低,以及向上跃迁机会的多寡 ; 3、上层提防中产,却对底层很友好 。其最盼望者,是使下层可以充分向中层流动,再牢牢掌握中层向上的阀门; 4、 精英中层向上,要么被收编(联姻or站队),要么跳出规则异军突起; 5、城市白领/小资是普通中层,最卷 。因为上层看不上,又不够见识跳出规则看规则,只能去卷明规则; 6、 白领/小资的右翼部分,是消费主义的屠宰场,中翼是YOLO(享乐主义)的主阵地,左翼则是网络愤青基本盘; 7、底层的特征:被动分配,无向上机会,无话语权 ; 8、 底层经济窘迫,限制了其文化选择和思维带宽,是传说中 人口红利和下沉市场 ; 9、 人身依附逻辑+纵切和横切的统治手段+打压新兴领域,是阶层固化的原因; 10、 阶层固化的过程,是竞争逻辑走向世袭逻辑的过程,会使社会丧失竞争力,所以国家一定会打破固化。 一、社会机器的分层逻辑 假设你要设计一款在阶层社会打怪升级的游戏,你要怎么架构这个社会的分层? 从经济逻辑出发,现代社会一般分为两个阶级: 工薪阶级vs食利阶级 。 “薪”是什么?劳动报酬;“利”又是什么?租、息、税。这是按收入方式来进行的划分,很科学,对吧? 但不直观! 因为一个人可以既是食利者又是工薪族 。 举个例子,你同事小赵,他跟你一起上班领工资,他或许工作能力不如你,甚至还是你的下属,但他家有好几套房在收租...... 再说了,都是领工资的,某网红专家年薪1500w,你月薪1500块,你该不会觉得自己跟他在同一个阶层吧? 所以, 大家更习惯用财富规模和社会地位来区分阶层 ,因为这些东西是直接就能看出来的。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1925》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