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主要分支,研究世界各地的不同社会的性质与差异。

 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主要分支,研究世界各地的不同社会的性质与差异。一般而言,社会人类学家的研究范围与对象大致与文化人类学相同,并且同样采用长期密集的田野调查(主要是参与观察法)进行研究。不过相较于文化人类学起源于美国,社会人类学发源于英国,并且以英国作为主要根据地,故有时称为“英国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家强调借由扎实与稳固的田野调查探究特定人群的社会组织:其中包含风俗经济政治组织,法律与冲突调解,消费、交换、亲属与家庭结构的模式,性别关系,儿童养育与社会化宗教等等。

社会人类学也探索意义所扮演的角色、社会关系的模棱两可与矛盾、社会性的模式、暴力与冲突,以及社会行为的潜藏逻辑。社会人类学家的训练,是对于论述、仪式与象征行为的诠释,不仅将它们视为文本,而是将它们连结到行动、实践与历史脉络。社会人类学家主张,各种立场与观点的多样性,见诸于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之中。

历史[编辑]

社会人类学具有来自十九世纪许多学科的历史根源,包括民族学民俗学古典学及其他(参阅人类学史)。社会人类学的前身,在十九世纪晚期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詹姆斯·弗雷泽的作品中成型,并且在1890年到1920年间,历经多次在研究方法与理论上的重大变革,强调具原创性的田野工作、在自然场景中对于社会行为的长期全貌研究,并引进法国与德国的社会理论。

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学设有社会人类学系。社会人类学这个领域的扩展速度超乎这个学科创立者的预期,例如这个学科的次领域结构与动力(Structure and Dynamics)。

1920年代到1940年[编辑]

当代的社会人类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创立于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其影响力同时包括布朗尼斯劳·马凌诺斯基所带领的研究方法革命,他在1915年到1918年间,在美拉尼西亚超布连群岛采用过程取向的田野工作;以及阿弗列·芮克里夫-布朗的有系统比较研究的理论计划,这是依据严格的田野工作与涂尔干社会学结构功能论[1]。其他的知识先驱包括瑞弗斯(W. H. R. Rivers)与哈登(Alfred Court Haddon),他们的研究取向反映着威廉·冯特与巴斯典的当代俗民心理学(Volkerpsychologie);以及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爵士,他依循孔德的主张,将人类学界定为实证科学。艾德蒙·李区 (Edmund Leach 1962) 将社会人类学界定为一种比较研究的微型社会学(comparative micro-sociology),它是植基于密集的田野工作研究。对于科学与社会的本质,从来都不存在着一种定于一尊的正统理论,而是经常存在着介于几种严重对立的观点之间的ㄧ个紧张关系。

1940年代至1980年代[编辑]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包含着民族志与民族学成分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分成美国学派的文化人类学,以及欧洲的社会人类学,这是借由挑战结构功能论,吸收来自李维史陀结构主义与葛拉克曼(Max Gluckman)的曼彻斯特学派 (人类学),并吸纳对于冲突、变迁、都市人类学与网络等课题的研究。

1980年代至今[编辑]

欧洲社会人类学家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Anthropologists,EASA)成立于1989年,来自14个欧洲国家的创始会员在一场会议倡议成立,成为一个学术社团,由温纳葛林人类学研究基金会(Wenner-Gren Foundation for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所支持。该会旨在借由组织两年一度的欧洲人类学会议,并借由编辑其学术期刊《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Anthropologie Sociale),来推动欧洲的人类学。

与社会人类学有关的人类学家[编辑]

Margaret Mead
  • James Woodburn[6]

书目[编辑]

  •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
  • Bronislaw Malinowski (1915) The Trobriand Islands
  • (1922)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 (1929) The Sexual Life of Savages in North-Western Melanesia
  • (1935) 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 A Study of the Methods of Tilling the Soil and of Agricultural Rites in the Trobriand Islands
  • Edmund Leach (1954) 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London: G. Bell.
  • (1982) Social Anthropology
  • Thomas H. Eriksen (1985) Social Anthropology, pp. 926-929 in The Social Science Encyclopedia ISBN 0710200080
  • Adam Kuper (1996) Anthropology and Anthropologists: The Modern British School ISBN 0415118956

引用文献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社会机器的分层算法:阶层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固化的? 大教授、大专家、大律师、名医、明星等等,可能是普通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极致! 再往上,就得靠“上头有人”和逆天奇遇了。

  加密禅师 @crypto_chanshi 社会机器的分层算法:阶层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固化的? 大教授、大专家、大律师、名医、明星等等,可能是普通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极致! 再往上,就得靠“上头有人”和逆天奇遇了。 这并非是空口白话,而是由“社会分层”决定的。 先把总结放在前面: 1、社会好比一台复杂机器 ,消费循环,债务周期,阶层流动......就像一个个零件,互相咬合,层层嵌套,我们身处其中,又是这些的零件的零件,只有了解其构造,方知它要带我们去向何处; 2、 虽然人们习惯用财富规模和社会地位来定位阶层身份,但真正的分层逻辑是— 权力大小,资产高低,以及向上跃迁机会的多寡 ; 3、上层提防中产,却对底层很友好 。其最盼望者,是使下层可以充分向中层流动,再牢牢掌握中层向上的阀门; 4、 精英中层向上,要么被收编(联姻or站队),要么跳出规则异军突起; 5、城市白领/小资是普通中层,最卷 。因为上层看不上,又不够见识跳出规则看规则,只能去卷明规则; 6、 白领/小资的右翼部分,是消费主义的屠宰场,中翼是YOLO(享乐主义)的主阵地,左翼则是网络愤青基本盘; 7、底层的特征:被动分配,无向上机会,无话语权 ; 8、 底层经济窘迫,限制了其文化选择和思维带宽,是传说中 人口红利和下沉市场 ; 9、 人身依附逻辑+纵切和横切的统治手段+打压新兴领域,是阶层固化的原因; 10、 阶层固化的过程,是竞争逻辑走向世袭逻辑的过程,会使社会丧失竞争力,所以国家一定会打破固化。 一、社会机器的分层逻辑 假设你要设计一款在阶层社会打怪升级的游戏,你要怎么架构这个社会的分层? 从经济逻辑出发,现代社会一般分为两个阶级: 工薪阶级vs食利阶级 。 “薪”是什么?劳动报酬;“利”又是什么?租、息、税。这是按收入方式来进行的划分,很科学,对吧? 但不直观! 因为一个人可以既是食利者又是工薪族 。 举个例子,你同事小赵,他跟你一起上班领工资,他或许工作能力不如你,甚至还是你的下属,但他家有好几套房在收租...... 再说了,都是领工资的,某网红专家年薪1500w,你月薪1500块,你该不会觉得自己跟他在同一个阶层吧? 所以, 大家更习惯用财富规模和社会地位来区分阶层 ,因为这些东西是直接就能看出来的。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1925》是...